成为网站会员 登录
普邮网 返回首页

闽南野史的个人空间 https://www.puu.cn/?339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找到林语堂的老丈人

热度 1已有 1086 次阅读2009-1-5 19:22 |

       有一位前辈历史学家写了鼓浪屿的廖家小巷,讲了大文学家林语堂的爱情,该情节委婉曲折、细腻缠绵、十分动人。从此,鼓浪屿的廖家小巷也就成了全国各地文学青年的朝圣地,也成了他们寄托与抒发感情的最佳景点。(如今,一位民间史学家不辞辛劳,找到了林语堂的老丈人——该报编辑的按语。)
       晚辈在作民间学术研究的感动之余,也不由想了解,那位慧眼识英雄的老丈人究竟是谁﹖他不但将心爱的女儿交代、又赠一千元大洋资助林语堂留学深造。以前的零星文字资料都说,他是一个钱庄的老板而已,没有具体的描述。众所周知,旧时代的钱庄老板为了追债,不免拆人房屋、卖人妻女、养一帮穷凶极恶的打手。假如许多文章的记载属实,他是一个钱庄老板,竟有如此菩萨心肠?
       总之,笔者决意寻找这位老人,林语堂先生的老丈人——廖悦发。廖廖老板的钱庄行业特点显然与他的历史文字记载不符;假如以如今世道、世风推理,作文字的大学生刚毕业时应该接受零首付工资的活儿,记者们已经习惯了吃青春饭;凡能发明点与文字有关的学者,肯定要体验一段长时间的弱势群体生活,况且许多学术明星也不得不按潜规则行事或谋生。而当时这位老人拉了尚且年轻的林语堂一把,帮助成就了其文学巨匠的事业。林语堂先生究竟是真的应该感谢主,还是前生修来如此的好福气。
       首先,笔者打电话咨询厦门地方史学权威何丙仲先生,他明确回答,这位老先生叫廖悦发,所开钱庄为“豫丰钱庄”,具体情况不明。接下来,笔者带上几位前辈写的老别墅故事书,搭上厦鼓渡轮,然后按图索骥摸索鼓浪屿,果然顺利找到廖家后人。
       廖家大院觅踪迹
       这一座庞大的大房子只住着廖家一位八十几岁的老人和他的妻子。老人是厦门廖家第三代,他与“蹦蹦跳跳的教授”马约翰一样,也是我国体育界的前辈。他曾经在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聊天得知,林语堂先生的老丈人叫廖悦发,为叙事者的祖父,安溪人氏,早年随父亲廖宗文、兄廖清霞到厦门谋生。最初,他们只是在竹树脚礼拜堂附近开了一家竹器店,卖些竹编家具和碗橱之类的用品.尽管他们身体力行,但经营惨淡。后来,兄廖清霞随他人下南洋,到了印尼打拼,终于经济状况得以改观。不久,廖悦发也去印尼,回来之后就发财了。他与著名的华侨黄亦住一样,开了一个钱庄,早期的厦门第一码头、大同酱油厂都有参与投资、地产更是发展多多。发财之后,廖悦发仍旧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他坚持每天乘坐小舢板从鼓浪屿到厦门上班。曾经有人建议,购买专用“电船”,不料遭到训斥。在三十年代生意不顺的时候,他毅然变卖码头、酱油厂的股份,用以支付债权人并保持良好的信誉。在他的晚年,儿孙绕膝、平静、安祥幸福。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太具体的细节老人已经记不清楚,至于廖悦发是如何赚到第一桶金更是一无所知。但是,老人告诉我,廖悦发不只支持过林语堂等人的留学,还支持了许多后来成为学者名流的年青知识分子,办过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宗文小学。地点在竹树脚附近,有可能就在教堂旁边。
       在廖家大院里,笔者巧遇厦门著名的建筑规划设计师李硕先生,出于人文关怀与职业特点,他对廖家历史相当熟悉。但他更象文学家一样赞叹旧时代的廖家手足之情。他透露给笔者,廖悦发还具有另外颇具道德分量的身份,他曾是厦门竹树脚教堂的长老。很显然,如果从艺术或者世俗的角度来看,钱庄老板与教堂长老的形象好像更不协调。这样的重要情况激起笔者继续调查的更大兴趣。
       第二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通过几位经常做“见证”的老朋友的指点,笔者见到新街礼拜堂的杨瑞麟牧师,他五年前主持编写了《厦门市基督教竹树堂会建堂立会150周年》纪念册。杨牧师在教堂的台阶前证实,廖悦发先生确实曾经是竹树脚教堂的长老。笔者翻开纪念册,果然,廖悦发先生的标准像跃然纸上,他身着长衫、短发,微笑、矜持地站在一个椭圆形的背景里。宗文小学的集体照片也收录在册,学生不多,可能仅几十人而已。接着杨牧师证实,廖悦发先生的的另外一个传人廖世荣在九十年代也成为该教堂的长老,这位老人五月份刚离世?他的妻子现住在鼓浪屿福音堂的养老院。??
       笔者立即赶往那座养老院,老人碰巧身体不舒服,或者可能对如烟的往事不愿提起,笔者一无所获。但笔者应该承认,如此具有高尚、祥和气氛的花园般的养老院,恐怕全国仅此一家,它仿佛安静、美丽的童话世界。
       
       返回途中,笔者综合情况分析:廖悦发先生的哥哥长期留在国外,并且与国内有大量的金融往来,而廖悦发先生长期从事金融投资,又没有林阿滚同胞的大量信贷业务,发财的时间段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有可能是从事闽南侨批业经营;只是该金融机构的取名与黄亦住先生一样,皆以“钱庄”命名。于是,笔者查阅厦大学者翻译的《厦门海关历史档案选编》果然发现,在1912年的民信局与钱庄两栏当中,“天一局 廖发 史巷 汇兑吕宋生意”、“豫丰 廖发 史巷”赫然纸上。此表格完全证实了笔者的推测,也恰巧部分解释了笔者一桩长期无法解决的笔墨公案。
       侨批业即侨信业,为清末民初闽南地区集金融、邮政一起运作的特色行业。它既包含感情,也涉及金钱,因为海外的侨胞需要汇钱到国内养家糊口。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动荡、金融币制混乱造成汇率不稳、国内各地区汇价不等,所以侨批老板就可以在佣金之外再获得汇率差价,同时在国内两地倒卖外汇,即所谓的三角汇兑。这两项利润让老板发了大财。由于当时闽南乡下盗匪横行、治安恶劣,许多侨眷只好将闲资托侨批局代管,他们仅领取“山票”(侨批局的支票)作凭证,于是侨批局利用为国内外华侨、侨眷理财的机会,又多了许多生财之道。经营这么大的买卖,他们只需无形资本,即人品、人格和信誉。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许多信誉良好的”水客”迅速致富,猜测廖悦发兄弟由此避免了原始资本的血腥积累,由此草根的闽南人涉入金融行业,他们光明正大地发展起来。
       厦门由于清朝一等邮局、海关的设立,故为闽南地区金融中心。对于当时没工业化的闽南地区,侨汇对社会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2年廖悦发先生所经营的“天一局”是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行业老大,根据《厦门金融志》记载,该局曾多年为厦门银信业公会主席。1928年由于国外金融风波轰然倒闭,依靠侨汇生活的闽南地区产生社会恐慌。据“水客”郭有品后人的叙述以及漳州地方的专家考证,天一局卖掉厦门房产,草草收山,从此在厦门找不到任何印记。现在学者、专家大多误认为,天一局仅在漳州有遗址?收咴诹侥昵白邢缚疾焖济魑髀返摹疤煲宦ァ保??础丁疤煲宦ァ庇?“番婆楼”的秘密》一文,但许多前辈指出缺乏论据。有人认为我夸大了侨批业对闽南地区的贡献,天一局遗址在漳州地区而已。甚至吾友某报编辑告知,他连续数日接到辱骂电话与恐吓电邮。如此一来,美丽的错误让笔者不得不赶紧结束一场自以为意义重大的田野调查。根据天一局倒闭的情况推测,作为参与的股东或联号,廖悦发先生的事业已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他仍勇敢地挺住。
       近代闽南的侨批业发展按钱庄(汇兑庄)——侨批局——银行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走向新的时代,遗憾相当多的旧式企业转不过弯子,它们一一倒闭。1935年豫丰钱庄终于也倒闭了。根据《金融志》的记载,当时同批倒闭的还有建设“八卦楼”林鹤寿的建祥钱庄,他只能将建筑抵债给日资的台湾银行,从此远走他乡。三大钱庄的倒闭牵连当年的厦门商业银行垮台。有网上的文章解说,廖悦发先生的一个儿子,吸食鸦片自杀,以此向股民、钱庄、储户谢罪……
       豫丰钱庄终于倒闭了。它没能象经营侨批的中国银行、华侨银行一路吟诵《过番歌》,一直延续到新世纪的今天。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原因,侨批业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或正面或反面地轮流处在尴尬的位置,加上本身体制转轨失败与许多经营者个人道德评判等原因,豫丰钱庄与众多的侨批局终于渐渐沉淀到历史的长河里。
        纵观近代中国的民族金融资本家,屈指可数。他们的背景、来源复杂,有的为前清遗老遗少、有的为军阀变身、有的为当时新兴的官僚资本。目前关于江浙财团的描述,市场上书籍、杂志多有介绍。但当时华南、华东财团的人物,尤其闽南华侨,他们出身布衣,像廖悦发先生依靠经营南洋汇兑、代为理财、项目投资,曾经也风云一时、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惜当荣华富贵已成往日烟云,空留下鼓浪屿一栋栋美丽的花园别墅,史书对他们少有记载。有趣的是,廖悦发先生不但从下岗公民奋斗成为成功的归国华侨,而且进入了高级金融商圈,他促成了女儿与林语堂先生的婚姻,让泉州与漳州的闽南文化结合,编写成昨日最动人的厦门爱情故事,实在功德无量。
       至此,所有看过电视剧《风声鹤泪》、《京华烟云》的读者该会明白,为什么林语堂笔下钱庄的老板们个个和蔼可亲、笑容可掬,他们通情达理地做生意,为儿女亲家操心,身边不用带打手。要知道,他们的原型、故事的素材不在电视剧画面中的江浙水乡,而是发生在风景靓丽的闽南侨乡——厦门,而老板的笑容里,则有一位归国华侨、民族金融资本家、令人尊敬的教堂长老廖悦发先生的影子。
   

 (注:时代历史条件不同,读者切勿幼稚模仿。)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虎猫片片 2009-1-12 18:07
一篇很有价值的史料考证文章,从一代名人林语堂先生的爱情故事讲起,记述了我国民族金融资本的一位老人--廖悦发先生;更为难得的是补充和印证了闽南侨批业的史实!! 倒数第5段因扫描电脑识别问题有一行乱码错字,可订正一下.
回复 虎猫片片 2009-1-13 09:38
这篇文章,会有人"连续数日接到辱骂电话与恐吓电邮"? 咋回事? 得罪了什么人?
回复 nhy358 2009-1-22 22:27
学习
回复 老古董 2009-1-30 22:42
漳州平和人林语堂,给不少地方平添了毓秀,哈哈~
回复 李大进 2009-2-24 20:38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成为网站会员

联系我们|电子邮件|普邮网 ( 鄂ICP备17011123号-4 )

GMT+8, 2024-5-17 0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