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邮网

 找回密码
 成为网站会员
查看: 1990|回复: 2

转载 “走”在学术边上的民间学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15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登录 / 注册)普邮网,您将有机会与普邮网网友有更多互动交流,大家都会因此而获益!欢迎加入普邮网邮友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成为网站会员

x
“走”在学术边上的民间学者
    2013年10月14日 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4日总第51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唐红丽 浏览: 86 我要评论 字号:

  【核心提示】民间学者的学术研究既不为谋生,也不为荣耀,凭的只是一个“痴”字。他们花自己的钱搞科研,其成果最终贡献于全社会,为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应该从制度设计上为民间学者提供科研机会,比如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申报通道等。

  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甚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以一腔热血投入到自己钟爱的学术研究中:

  没有钱,自筹经费也要干;

  为收集资料,徒步翻山越岭数百公里也乐此不疲;

  因为专心于学术研究,被同事、邻里、家人误解甚至伤害……

  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学术研究的步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间学者。

  这个群体到底有多少人?没人能说得清。他们之中,有的人历尽风雨终见彩虹,学术成果得到正规学术机构认可;而更多的人,仍旧默默无闻却无怨无悔地行走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

  “野路子”也有“春天”

  47岁的李树林做梦也没想到,由他牵头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燕秦汉辽东长城田野考古调查研究》于今年6月顺利通过评审。

  李树林的研究被称为“野路子”。他当过兵,后来在企业打工,正经身份与学者一点都不沾边。一次偶然的文物培训课程让他对文物考古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坚持不懈30年。他在进行田野调查时陆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烽火台、望堠、山障、关堡、关隘和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大型城址,这些城址以“点线式”障塞结构、“线段式”短垣结构和“线条式”长垣结构的特有形制,构成一条障塞设施多样、功用性质不同、防御体系完整的长城线。他认为,这就是学术界一直苦苦寻找的燕秦汉辽东长城。

  李树林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在掌握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实地考古为主,进行历史学、民族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克服了以往辽东长城研究面较窄、大多属于文献推测、与实地考古结合较少的弊端。

  马宝光是河南漯河人。这位年近60岁的回族汉子,其人生40多年的光阴都在以宗教般的虔诚和热情从事着考古研究,在彩陶纹、甲骨文、宗教研究及民族典籍整理、翻译等诸多方面,都著述颇丰,出版有《马宝光考古论丛》(六册)等作品,共计500余万字。还曾荣获河南省考古学会优秀论著奖,也是河南省民族古籍“八五”、“九五”规划项目的学科带头人。对于马宝光的甲骨文研究,甲骨学家胡厚宣说:“马宝光从彩陶纹研究甲骨文,这是一条新路。” 他的彩陶纹研究成果被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收录。

  其实,马宝光只有初中文化。20世纪70年代知青下放时,认识了同样被下放的生产工具史学家荆三林。那时,二人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从周口到漯河大大小小的古文化遗址。在遗址现场,荆先生一边向马宝光讲授如何分辨遗址,一边用油印和手抄的考古学教材向他传授考古知识。靠着这点启蒙,在以后的岁月里,马宝光一边自己饱读各种经典古籍补课,一边开始奔走于广袤的田野乡间,开展独立研究。

  江苏省东台市的程可石今年59岁,函授大专毕业。他凭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丰富的藏书家底,掌握了大量当地文史资料,被誉为“东台市宝”:东台市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民间文学《董永传说》”、东台市唐代海春轩塔申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台市申报“发绣艺术之乡”等申报文本都由程可石执笔。程可石还是四川理工学院、苏州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特聘研究员,每年都要辅导数名研究生。

  背后的辛酸

  没有受过学术训练,没有经费资助,没有学术交流平台,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背后都是数倍的付出和艰辛。知识上的缺陷,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向前辈及同行请教来弥补,而来自精神上的压力令他们备受煎熬。

  “说起这些年的辛酸,眼泪都哗哗的。”提及这些年的研究之路,豪爽朴实的李树林似乎有些释怀地调侃着。他说,因为非专业科班出身,很多专业人士瞧不起他的研究。而早些年,同事总会将他视为不务正业的异类,邻居视他为精神病。家人埋怨他不仅不会挣钱,还把家里的钱赔到这些行当中。

  因为不惜体力投入研究事业,他们往往会透支健康。常年不断的攀峰爬山、奔波,使马宝光患上了严重的膝关节病,现在上楼梯都困难。

  投入研究还让他们牺牲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来自福建泉州的侨批收藏与研究者黄清海,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十位侨批研究者之一,也是最早投入这个研究领域的人。他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收藏侨批,以至于一家人仍挤在一所老房子里。而20多年来的节假日也全部投入到研究中。“我不后悔这些年的投入。”黄清海说,他是发自内心热爱侨批收藏与研究,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重视民间学者的学术贡献和社会价值

  “学在民间”,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诸子百家各执其业所形成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百家争鸣”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学术的价值。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周智生认为,民间学者长期在田野考察,有很多独特的视角,能看到一些学院派看不到的问题,对一些学术界的传统观点、权威定论有较强的突破意识,他们提出的一些新见解,对活跃学术气氛、激荡学术思维很有益。此外,民间学者与民众接触多,交流方便,其学术观点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我们的研究一直都有民间学者的参与。我们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系统,他们接地气,掌握大量一手当地社会文史资料,这样优势互补,有利于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周智生说。

  “但他们毕竟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因此学术规范性及专业性相对不高。”周智生认为,民间学者应积极主动地参加主题性的学术活动,汲取众长,拓展学术视野,掌握该领域研究前沿。还应积极研读学术经典,提高解读文献的能力,对一些历史资料不能望文生义。此外,还要有国家战略意识,不能总是站在本土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士林告诉记者,民间学者的学术研究既不为谋生,也不为荣耀,凭的只是一个“痴”字。他们花自己的钱搞科研,其成果最终贡献于全社会,为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刘士林认为,应该从制度设计上为民间学者提供科研机会,比如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申报通道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 TA的每日心情
    "签到"
    2017-6-20 08:52
  • 签到天数: 844 天

    [LV.10]白金普邮迷

    发表于 2013-10-16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民间学者致以崇高的敬礼!
    【网站提示】未登录状态不显示发帖(回帖者)签名,未设置签名的朋友请设置签名替换默认广告!【点这里设置签名

    普邮网 https://www.puu.cn/

  • TA的每日心情
    "---------------------------------------------------------------"
    2017-10-29 09:42
  • 签到天数: 1509 天

    [LV.Master]钻石普邮迷

    发表于 2013-10-1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这位记者,在世上还没有学院之前,学术是不是都在“边上”呢?
    【网站提示】未登录状态不显示发帖(回帖者)签名,未设置签名的朋友请设置签名替换默认广告!【点这里设置签名

    普邮网 https://www.pu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网站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普邮网微信版 大龙邮趣 Tom Chiu's红印花网站镜像 中华集邮网 赵涌在线
    普邮网相关微信账号欢迎扫码关注

    联系我们|电子邮件|普邮网 ( 鄂ICP备17011123号-4 )

    GMT+8, 2024-3-28 2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