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网站会员 登录
普邮网 返回首页

浅草滩的个人空间 https://www.puu.cn/?138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论“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的不盖戳问题

热度 4已有 796 次阅读2010-10-24 16:22 |个人分类:邮票|

  • 1968年8月1日,中国邮电部发行《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一套1枚,面值8分。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印制的第12套邮票,该邮票图案以同名画作为题,总编号为“文12”。

     

    文12 毛主席去安源

    1968年8月1日发行

    全套1枚

    面值8分

    发行量5000万枚

    邮票设计者:孙传哲、万维生、李大玮

    据资料记载,《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发行前夕,邮电部曾发出关于使用这枚邮票的紧急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戳。如有误盖,立即换贴,望严格执行。此举在中国邮政史上可谓是前所未闻。与此同时,该邮票原定量为5亿枚,后因生产能力不足问题,改印数量为5千万枚。

    《毛主席去安源》邮票面市后,曾出现一票往返使用多次的情况,令人啼笑皆非。笔者收藏有《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一枚,是为佐证。该邮票票面上丝毫未见信销或盖销的迹象,但从它的品相污旧、背胶破损等情况看,可以断定,它至少有两次使用的过程。

    由于不盖戳导致的邮资流失显而易见,终于有人忍无可忍,借题发挥,用特殊的方式对军管会的“外行”的错误决定进行了恰倒好处的制止,且收到了实际的效果。1968年10月12日北京市邮局革命委员会发出了编号为(68)革生字第13号的《关于“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盖销问题的请示》,全文如下:“邮电部军管会:‘毛主席去安源’这枚邮票自发行以来,由于不盖销,给一些意识不健康的人钻了空子,我们已发现多起把用过的邮票揭下来再用。我属房山县邮电所一个乡邮员,他从投递的邮件中把邮票揭下,再贴上其揽收的邮件,从中进行贪污,一次就从他身上检查出揭下的这枚邮票214枚。也有一些同志不明为什么不盖销,错误地认为邮票不盖销是为了节约纸张,就是为了再用。对这样的邮票有些局实际仍盖销,又有些局,如上海淮南中路邮电局,为了验知原误盖局纠正,竟将邮票误盖部分剪下,有损这枚邮票的完整。以上情况说明邮票不盖销是存在着漏洞,很容易使意识不健康的人从中贪污和舞弊。这一规定是疏忽了阶级斗争,据悉,‘毛主席去安源’这枚邮票,现存量还很大,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规定邮票必须盖销。以上意见是否妥当,如同意请转知全国各省市局。”这份文件表面上是在请示,而实际上是以“阶级斗争”为武器,逼上级军管会就范.

      此后发生的情况,《中国邮票史(1966年5月—1978年12月)》(征求意见稿)写到:“据邮电部军管会生产指挥部负责人江伟文回忆,听到各地邮电局反映后,又进行第二次研究,认为邮票仍要盖销,但不要盖在毛主席的脸面上,而盖到邮票的左、右下角。江伟文认为,这件事“是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个‘特例’,说明军管会的同志没有经验,这是同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等一系列‘左’的思潮分不开的。”

            我国“文”字邮票,实属“文化大革命”的宣传品。由于“文”字邮票的出现,中国邮票特有的志号和铭记被取消,印制规律亦被迫改变;邮票设计印刷多采用大红底色代之,其意义已混淆和模糊了“国家名片”的概念。好在后来这一局面得以迅速改善,尤其新时期以来,中国邮票内容形式多样,自此始走上了正规的轨道。而“文”邮票的产生,使得中国邮票收藏和邮票研究多了一层神秘及更深的含义,为新中国邮政留下了一页饶有趣味的历史“文”字。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浅草滩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成为网站会员

    联系我们|电子邮件|普邮网 ( 鄂ICP备17011123号-4 )

    GMT+8, 2024-5-1 2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