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邮网

 找回密码
 成为网站会员
查看: 1559|回复: 2

转载文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6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登录 / 注册)普邮网,您将有机会与普邮网网友有更多互动交流,大家都会因此而获益!欢迎加入普邮网邮友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成为网站会员

x
闽南侨批源于鼓浪屿水客
民间学者建议,可考虑将侨批作为鼓浪屿申遗项目
厦门网  www.xmnn.cn  日期:2009-03-05   



鼓浪屿申遗已被正式摆上议事日程。本月中旬,国家文物局将组织相关专家来鼓浪屿,就鼓浪屿要选择什么样的名称与定位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日前,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会同文史专家、学者对鼓浪屿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讨论时,专门研究侨批的民间学者侯伟雄建议,鼓浪屿申遗可以考虑将闽南侨批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


<<<华侨侨眷的情感纽带

何谓侨批,也许知道的人不多。在闽南方言中,字同音,而所谓的侨批实际指的就是侨信。当然,这个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而是包含了汇款和信函。这种兼有金融和邮政双重职能的机构原称为批馆,后叫信局,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侨批业
据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变革,侨批业已退出历史舞台30余年。但在100多年前,大量闽南人出洋前往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谋生,由于当时金融业、通讯业不发达,华侨们唯有靠侨批传递平安音信、寄血汗钱回家,侨批因此成为海外华侨与国内侨眷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侯伟雄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厦门曾是闽南侨批邮政和金融中转的龙头老大,当时厦门的侨批馆一度达到196家之多。据了解,大部分侨批款是当时侨眷的主要经济来源,侨眷用它来建房、买米等基本生活,此外许多华侨还热心捐资家乡修桥铺路、兴学助教、赈灾济贫等公益事业。


<<<鼓浪屿建筑的华侨文化

    “
闽南侨批业的源头,还得从数百年前的闽南水客、水手和船主,或称为冒险家开始说起。侯伟雄说,当时由于中国及南洋各地没有邮电设施,更谈不上银行汇兑,承担这一工作的就是一些称之为水客客头的中间人了。中国在汉朝就已经有邮驿制度,但仅限为官府服务。所以,明、清年间的百姓只能创立民间的民信局’”。侯伟雄告诉记者,这些水客客头不顾当时政府的禁令,载运漂洋过海谋生的人们,为他们捎信、带物、带钱。久而久之,南洋侨批业应运而生。据资料记载,当时闽南地区有1000多名水客客头,为了方便国内外开展业务,也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大多居住在沦为租界的鼓浪屿。到了20世纪初,随着火轮、电报的普及应用、银行业的成熟与登台,客头、客栈、贸易商行也纷纷建起侨批馆。
    “
在鼓浪屿的炳记、朝记、心记等批郊遗迹尚存,依靠厦门接驳的天一批郊更是蜚声海内外。在鼓浪屿许多老别墅里,至今仍遗留着历史悠久的华侨文化。侯伟雄说道,这些老别墅的主人以前大多是金融业的,如菲律宾华侨所经营的炳记行郊(今海天堂构)兼营侨批业,影响深远;林语堂新娘房的廖家别墅,实际为其老丈人廖悦发先生的房子,廖先生为清末民初钱庄老板,经营洋帮汇兑起家,也因此有财力支持林语堂到国外留学;而番婆楼则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营着三个侨批局。可以说,这些与汇兑有关的金融机构在鼓浪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本报记者
陈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5-5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鼓苏批.JPG
【网站提示】未登录状态不显示发帖(回帖者)签名,未设置签名的朋友请设置签名替换默认广告!【点这里设置签名

普邮网 https://www.puu.cn/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5-7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鼓浪屿的“申遗”,应该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侯伟雄建议,鼓浪屿“申遗”可以考虑将“闽南侨批”作为其中一个切入点,应该是考虑到鼓浪屿的华侨史文化特色较为凸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厦门(包括鼓浪屿)是福建华侨出入的一个重要口岸,也是侨汇驳转的重地,当年日军入侵并占领了厦门,其中一个出发点就是为了切断侨汇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网站提示】未登录状态不显示发帖(回帖者)签名,未设置签名的朋友请设置签名替换默认广告!【点这里设置签名

普邮网 https://www.pu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网站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普邮网微信版 大龙邮趣 Tom Chiu's红印花网站镜像 中华集邮网 赵涌在线
普邮网相关微信账号欢迎扫码关注

联系我们|电子邮件|普邮网 ( 鄂ICP备17011123号-4 )

GMT+8, 2024-6-4 05: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