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网站会员 登录
普邮网 返回首页

重庆左群的个人空间 https://www.puu.cn/?29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清代重庆邮驿

已有 941 次阅读2009-3-21 17:37 |

  要:清代统治者在重庆设置的邮驿,主观上是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这一地区施行有效的统治,确保各种物质运输及巨额关税征收,但在客观上则大力开发了重庆(即今重庆市范围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水上交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关键词:清代 , 重庆 , 邮驿

 

“邮驿”是我国“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军报和接待公文人员和往来官员(使客)暂住、换马的场所,并负担有转运、护送官物之责而设立的通信、交通组织,但不传送商民的信件,是政府施行有效统治的工具之一。”其属性之一就是“以人力或物力(车、船、牲畜)相结合的方式,接力传递,逐渐更替”。驿站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有着长远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通信合伙的,始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到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兴办“大清邮政”,就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西周时期,开始用烽火传递军事情报,春秋战国时期,通信发展有了专用的车和马,秦始皇统一中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开河渠,兴漕运,给邮驿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并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制度,制订了邮驿律令,为历代建立邮驿制度开创了先例。汉承秦制,邮驿制度进一步完善,隋代“驿传”隶属于兵部,沿用汉制。唐代邮驿空前发展,驿馆、驿路四通八达,全国有驿馆一千余处,分陆驿、水驿和水陆驿兼办三种。到了宋代,邮驿制度有利较大的发展和变革,实行邮驿军事化,以军卒代替民夫,强调邮驿为军事服务,元代版图地跨欧亚,因此大规模发展邮驿,蒙语邮驿亦称“站赤”,故元代邮驿有“站赤”和急递铺两种,全国有“站赤”近1500余处,急递铺上万处。明、清沿袭旧制。清代驿传分铺递和驿递两种,陆驿用马,水驿用船。邮驿有驿丞及州县官管辖,省以下由道员,全省由按察使主管,中央由兵部车驾司掌管,经费随地粮征收,支出统由兵部报销,各地驿站根据地理位置或承担任务的不同而设立。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这种传递公文要件和书信的方式,概称为“驿”或“邮”,合称为“邮驿”。明代的《宛署杂记》解释说:“古,步递曰邮,马递曰驿。”《大清会典》说:“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驿的规模最大,站次之,往下类推,渐次简陋。

驿的长官称为驿丞、驿吏,官阶低卑,没有品级,属于“不入流”的吏员。那些骑马或步行的传递者,一般称为驿卒。因驿不仅有传书送信的职责,除安排驿卒的食宿外,还兼有迎送来往官员的任务,故设有提供吃住的地方,于是驿又谓之驿馆、传舍。驿站实际上是属于兵部领导下的国家通信部门。

清代重庆设置的邮驿主要有水驿、陆驿和铺递三类。中央政府和各地州县对邮驿的管理主要在驿站于铺递的设置、驿递里程的规定、司兵夫马的配备、驿站(以及铺递)经费的开支等方面。其管理特点:一是中央政府实行“邮”、“驿”合并;二是地方州县实行兵房管驿。清末由于邮驿开支巨大、朝官扰驿、开办邮政等因素影响,古代的邮驿制度宣告结束。

水驿清代重庆最重要的是长江水路交通,重庆(今重庆直辖市范围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水驿始于唐代,明代在元代长江站赤的基础上,设立了更多的水驿,至明代重庆有水驿站点28处。清代初期,因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邮驿也面临驿差繁重、经费不足、官吏骚扰等严重困难。后经康熙朝定驿制和雍正帝治邮驿,形势迅速变化。对重庆的水驿由明代的28处裁并后置13处。分别是:朝天水驿、长寿水驿、东青水驿(今涪陵区)、万县水驿、云阳水驿、奉节水驿、巫山小桥水驿、火烽口水驿、巴东水驿、建平水驿、归州水驿、白沙水驿、东湖水驿。此外,据《重庆府武备志》驿传载,今重庆市内还设有在城水驿、铜罐水驿、鱼洞水驿、木洞水驿(均在今巴南区)、僰溪水驿、石羊水驿、石门水驿、汉东水驿(均在今江津市)、集贤水马驿、襄途水驿(均在今万州区)、五峰水马驿、巴阳水驿(均在今云阳县)、永宁水马驿、南沱水驿(均在今奉节县)等水驿站点。

清代当时长江水路称为东水路。长江水路沿汉东驿、石门驿、石羊驿、溪驿、铜罐驿、鱼洞驿、朝天驿、木洞驿、龙溪驿、蔺市水驿、涪陵水驿、周溪水驿、巴阳水驿、五峰水驿、南沱水驿、安坪驿、永宁驿、龙塘驿、马口驿、高唐驿等入湖广境内。

各水驿站的里程为:渝州(今重庆市)至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为12程,计340里;涪州至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为12程,计350里;忠州至万州(今重庆市万州区)为12程,计260里;万州至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为12程,计300里;夔州至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为3程,计330里;归州至峡州(今湖北省宜昌市)为3程,计190里;渝宜段共为1214程左右,合计里程约1770里。水驿的程限清承唐制:“水驿:逆水行重舟时,河行每日30里,江行每日40里,其他45里;空舟行驶,则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中,则不管轻重舟,一律规定江河一日100150里。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受到处分。”

陆驿明代成都经内江到重庆的成渝干递形成,经康熙年间裁并后,在今重庆市内计12处:峰高驿(荣昌县)、东皋驿(永川县)、来凤驿(壁山县)、白市驿(巴县,今九龙坡区)、朝天驿(巴县,今渝中区)、分水驿(长寿县)、巴中驿(又名垫江驿,今垫江县)、梁山驿(梁山县,今梁平县)、万县分水马驿(今万州区)、五峰水马驿(云阳县)、安平马驿(奉节县)、小桥驿(巫山县)。其驿和站的区别为:“大者为驿,小者为站”。此外,据《古今图书集成》载,今重庆市内还设有温汤驿(壁山县)、百节驿、铁山驿(又名土沱驿)、冷水驿(均在今巴南区)、白渡马驿(今江津市)、什邡驿、刘家场驿、合州驿(均在今合川县)、安稳驿、綦江驿、东溪驿、扶欢驿(均在今綦江县)、白羊驿、太平驿、沙河驿、袁坝驿(均在今梁平县)等陆驿站点。

在今重庆境内朝天驿、白市驿、来凤驿、东皋驿、峰高驿经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到成都,乃称为东大路。东大路还可延伸东取分水驿、垫江驿、梁山驿、万县驿、云阳驿、奉节驿、巫山小桥驿入湖北。同时,从万县驿、分水驿、梁山驿、垫江驿经大竹、渠县、顺庆、蓬溪亦可到成都,共14站,称为小川北路。重庆府沿嘉陵江北上设有朝天驿、土沱驿、合阳驿、太平驿至顺庆府(今南充)。重庆府以南从朝天驿、百节驿、白渡驿、扶欢驿、东溪驿、安稳驿入今贵州境内。

    “驿递里程分为三等,最快者每日驰600里,次者为400里,一般为200里。前两者很少使用,凡用者‘皆有规定之事体,滥用者虽总督、将军,亦应得降二级处分’”。另据其它资料载:“陆驿若是马递,快马一天走6驿,即行180里,再快要求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

    铺递又名递铺、铺司。清代在交通方面还存在铺塘汛,分担了一些驿站的交通功能。四川铺递始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当时清政府批准四川设立铺司,每年支给工食银36000余两。但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时发现“四川并未设立铺司,仍令塘兵传递文书,将铺司工食铺俱乾没入己”。于是,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复奉文“尽行裁革”。直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才复准设立四川铺司。

    铺递设立的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量途设铺。清代时,今重庆市范围内有28个厅州县中,乾隆朝时未置铺的有铜梁县、涪州、大宁县、丰都县、南川县、大足县、壁山县、江北厅(今江北区)、酉阳州(今酉阳县)、秀山县、石砫厅(今石柱县)等11个厅州县;就是在设有铺递的州县中,也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求一律平等,多则43铺(如巫山县),少则5铺(如忠州)。到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铺递设置又发生变化:在重庆所辖28个州厅县中,均社有铺递,只是多少不等,多则49铺(如巴县),少则1铺(如石砫厅)。

    设置铺递司兵的原则是:“冲途(即纵横交错的大道),每铺设司兵四名;次冲,每铺设三名;偏僻,每铺设二名。”各州厅县司兵实行“定编定员”,如涪州“共十四铺,每铺兵二名,总计二十八名”。司兵的主要工作是传递公文。“公文到铺后,不管件数多少,必须及时登记在册,步行接力,传往下站”。清代从巴县向西可经佛图铺、石桥铺、二郎铺、白市铺、凤山铺、走马铺、来凤铺、帽子铺、石梯铺、高吉铺、界牌铺、新桥铺、铁山铺、石佛铺、永川东皋驿、土朱铺、耗子铺、邮亭铺、石盘铺、倪家铺、峰高驿、梧桐铺、荣昌底塘铺、高池铺、磁窖铺、安富铺经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到成都。按照规定,司兵每日限行100里或120里。

    邮驿管理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邮”、“驿”合并。秦汉以来至明朝,“邮”、“驿”虽常为合称,而实际上却是两种职能不同的组织机构。自秦朝始,“邮”一直是负责公文传递,并主要传递朝廷上的封事、奏疏,以及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间的普通文书,它是一种通信组织,也称为“递”或“传”。 而“驿”实际上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设施,它是只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并兼有招待所性质的组织。二者虽互为补充,但它们毕竟是两套组织系统。而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邮”和“驿”的合并,将两套组织系统融为一体。“邮”、“驿”合并的最大优点在于:“把驿站拥有的交通或通信工具(马、车、船等)与传递通信的人(马夫、马卒)紧密地结合起来,克服了旧时期二者相脱节造成的种种弊端,使通信的传递效率显著提高”。此外还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清代邮驿的管理虽比宋元明三代更为有序,效率也略高。但是邮驿的走向衰亡却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其原因:一是邮驿系统庞大,开支银两惊人,人民负担沉重。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在今重庆市范围内的水驿、陆驿及铺递开支情况为:水驿12处,岁支银8979两;陆驿18处,岁支银10581两;铺递28个州厅县339铺司,岁支银5088两。开支之巨可见一斑?二是许多官吏乃至驿丞等“违反驿规,肆意搜刮,横征暴敛,侵蚀国家,残害人民”加之“驿传经费归入地方财政坐扣,遂成为地方官之利弊……州县分润驿利”。甚至“层层克扣草料……实行夫马摊派,另设文报局代疱”等等。三是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邮政废弛,驿递迟缓,“裁汰驿站,开办邮政”已成定局。因此,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正式准许将海关邮政更名为“大清邮政”。大清邮政开办后,所有邮件逐步交由邮政寄递,古老的邮驿制度寿终正寝。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邮传部奏请将驿站一律裁撤,19125月,北洋政府宣布将驿站全部裁撤。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6月重庆的驿站全部撤完。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四川的文报局撤销,公私邮件悉交邮政局传递。新式邮局的开办,清朝政府的灭亡,是我国邮驿制度灭亡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清)《重庆府武备志》卷十七至卷二十六

2  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  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6.

5  鲁子健.清代四川财政史料().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6  ()张晋生,.四川通志(56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王纲.《清代四川史》.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老古董 2009-6-29 10:57
学习ing...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成为网站会员

联系我们|电子邮件|普邮网 ( 鄂ICP备17011123号-4 )

GMT+8, 2024-5-20 19: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