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邮网

 找回密码
 成为网站会员
查看: 611|回复: 0

[集邮经历] 集邮上的三个世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1-4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即(登录 / 注册)普邮网,您将有机会与普邮网网友有更多互动交流,大家都会因此而获益!欢迎加入普邮网邮友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成为网站会员

x

  他是央视的著名导演,《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是他的力作
  他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会士,北京市集邮协会副会长
  他的邮集《西方音乐500年》获泰国国际邮展极限类最高奖——大镀金奖
  集邮,并求索着:文化的世界
  李近朱曾在《我的集邮观》中写到:“集邮,不仅是娱乐,而且是文化;邮集,不仅是制作,而且是创作”。他认为,集邮应在集藏中求索“文化”,编组邮集就是一个文化性的创作。在集藏邮品中,在编组邮集中,他特别注重集邮文化的求索。这便是他在集邮领域构筑的第一个世界——文化的世界。
  还在孩提时代,朴质隽永的新中国早期邮票以及五六十年代苏联邮票就引起他的兴趣。坐在小学五年级课桌前,考试中太平天国起义的年份,他竟不是从课本上得知,而是从邮票发行年份上想出了正确答案——1851年。此刻,他悟到了集邮与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于是,收集邮票与查阅邮票上的知识,使他在整个集邮生涯中认定,集邮还要搜寻其中的文化含量。
  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酷爱音乐的李近朱把集邮的方向定位在音乐专题上并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收集邮品,三年后,他的音乐家邮品从520项,跃到1600多项。
  为了迎接1989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北京市集邮协会举办了一个邮展。李近朱编组的邮集《封片中的音乐家》名落孙山。纠其原因,在于邮品单一,没有思路,属资料性堆积。几经请教观摩,他悟到要用邮品讲故事。于是,他发挥自己电视编导的优势,以小见大,用邮品讲故事,即以一个西方音乐之都为载体把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作品、重要事件以讲故事的方式纳入其中。这部名为《维也纳的音乐故事》的邮集在1989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一经展出,即获得了镀金奖。而后在不断修改中这部邮集在国内外又获得不少奖项。到了1999年,人们翘首期盼的北京’99世界邮展落下帷幕之刻,距发奖还有四五个小时,奥地利国际征集员Kurt Wolfsbauer先生,在遍找李近朱几日之后,终于在8月30日上午将一只不是奖品的银质纪念杯送给了他,感谢他对于奥地利音乐的热情关注。
  此后,他将集藏的方向转为极限片,主题还是“音乐”。在2007年全国邮展上,他以《西方音乐500年》为题参展,获极限类别最高奖项——大镀金奖加特别奖。经修改与补充,又在泰国国际邮展上获得极限类别最高奖项——大镀金奖。
  集邮,并活动着:兴趣的世界
  李近朱认为:集邮发展一方面要有高端邮集以及专业集邮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视普及性的集邮活动。这类活动是集邮生命力的彰显,是集邮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集邮活动可以生生不息,坚持不辍,关键在于集邮是一个有兴趣的集藏行为。寻觅的艰辛,赏析的愉悦,研究的专注,参展的得失,邮友的欢聚,等等,皆牵系集邮的缕缕情愫和浓浓兴趣。参与集邮活动本身,就是延绵与强化集邮的兴趣,凝聚集邮的人气。
  自2004年和2007年起,李近朱先后担任北京市集邮协会和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副会长。但他认定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的集邮者,对于集邮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官方的或民间的各类集邮活动,撰写文章为这些活动鼓与呼。
  在北京,他为一个区级邮协刊物撰文,写到 :“多年来,参与各个层次的活动,我深深感受到‘基层集邮组织’的蓬勃活力。翻开集邮历史或横看域外集邮,基层的民间的组织往往是整个集邮领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细胞结构’”。他认为,组织的力量是集邮发展的基础。因此,他特别关注基层集邮组织的各类活动。如他多次参加北京老年集邮会活动,充满激情讲到:老年集邮者“因集邮而快乐,因快乐而健康,因健康而长寿,因长寿而幸福”。他支持和帮助北京一位83岁的集邮老人王育忠,筹建了书画集邮研究会,并撰文从书画与邮同缘角度对这个民间集邮组织作了推介。
  李近朱是国家邮政邮票图稿评审委员会委员,近十年来一直参与新邮选题和图稿评审工作。这是和社会上的绘画艺术家共同探讨邮票艺术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多年来,他从集邮角度出发,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如“改革开放30年”邮票,原来2枚邮票和一枚小型张的创意和票题文字“春风、春潮、春天”,就是由他提出并得到认同的。又如,“外国音乐家”邮票的整个设计过程,是王虎鸣先生与他共同探讨多次修改才完成的,并且由他为小本册文字撰稿。
  在全国集邮联和北京市集邮协会,李近朱负责宣传工作。他提出集邮宣传的四个理念——“提高认识”,即让集邮回归到文化的本位,确立集邮宣传的正确导向。“开拓思路”,即集邮宣传不仅是媒介工作,而且是社会工作,不仅是集邮的对内工作,而且是针对全社会的对外工作。“加强规划”,即集邮宣传取得成效,必须有相应规划。“注重落实”,即宣传工作要特别注重工作落实与组织落实。他还利用电视媒体人身份,在社会上参与策划集邮节目和“珍邮”系列电视片。他认为,对内宣传是为了让广大集邮者认识到集邮的性质与意义,强化集邮的兴趣;对外宣传则是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知集邮的文化本真,及其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壮大集邮队伍。而宣传的最好手段就是通过集邮活动,彰显集邮趣味,显示集邮魅力。
  集邮,并思考着:思想世界
  李近朱的专栏文章和散见于集邮报刊的其他文章,显示出他对于集邮的不懈的一贯的思考。早在1989年,他就提出“从文化角度、以文化价值来看待集邮”。1994年,他又提出,“集邮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在2005年5月的“弘扬集邮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上,他阐述了“文化是集邮的本质,经济是集邮的特征”的观点,并提出“确立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他的这个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翻开《中国集邮报》,自2009年始,每周五第五版都有李近朱的一篇文章,迄今已近250余篇。专栏名曰“玉渊邮谭”。北京玉渊潭湖光绿荫,是他所供职中央电视台的所在地。带着浓浓情愫,他把集邮专栏如是命名,其间表达出他对于集邮和他对于职业有着几乎是同等分量的挚爱与激情。不少邮友问他,你的250多篇文章题目从哪里来?他说是时时刻刻想出来的。这就是李近朱的“集邮,并思考着”。集邮本是轻松的有趣味的,而他,却要去思考。例如:北京集邮家柳承美先生送他两枚音乐家变体票,在感谢之外,他想到了邮德。于是,他将所感化为所思,写成《邮德与“正能量”》一文。又如他读到爱因斯坦关于“业余也是人生”的话,由此,他联想到了集邮,文章又写了出来。而在读巴金先生的“日记”时,偶然发现有几处关于集邮的记载,细读之中,写出一篇《感受巴金的“王者之好”》。集邮家刘广实先生看后探问如何发现这些信息的,他的答案就是读书。李近朱认为,“玉渊邮谭”专栏是他和广大邮友共同耕耘的一块集邮论说园地。
  2012年,应中国集邮总公司邀请,李近朱在“集邮产业化”论坛上阐释了他对“集邮产业化”的理解和见解。在这个有影响的发言之后,江苏省集邮协会邀请他就打造“城市名片”主题再作讲座。此后,在济南、北京等地,他多次撰文,表明对于“集邮产业化”这个新课题的思考,并和提出异议的邮友进行研讨。
  李近朱特别关注和思考集邮与社会的联系,目的是提升集邮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思想意义,使集邮这个普通集藏行为的真谛不断彰显,魅力不断体现。他认为,这种思考未必都合适,但能对集邮品位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从中体现些许的思想力量,便也足矣。
  集邮其实是轻松的。李近朱并没有把集邮搞的那么“累”。他的许多文章也是很轻松的。比如,他用优美散文笔法写的《“琵雅芙”之夜》,就表述了在一个夜晚如何听着琵雅芙音乐,欣赏与研究多国家发行的相关邮票,表述了集邮是一个文化与愉悦、轻松与思索并存的美好境界。可以看出,他在集邮中的思考是为了更深的更多的揭示集邮的文化本真与文化魅力,也是为了让自己以及集邮者去享受集邮之乐。
  在2012年湖北省集邮协会主办的《湖北集邮》上,李近朱分“春夏秋冬”写了四篇文章——“春的寄望”、“夏的激情”、“秋的丰实”、“冬的蕴聚”;2014年又应邀撰写“六谈集邮与中国梦”系列文章,表述了集邮不仅是一个业余的娱乐的集藏活动,而且是一项有文化的有趣味的有思想的事业。
  李近朱是一位有文化内涵有建树有成就的集邮家。在他的集邮世界中,文化是集邮的本质,兴趣与爱好是“加油站”,参与其中,你可以学,你可以想,你也可以探寻、思考与享受……   想了解更多关注仲仪拓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网站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普邮网微信版 大龙邮趣 Tom Chiu's红印花网站镜像 中华集邮网 赵涌在线
普邮网相关微信账号欢迎扫码关注

联系我们|电子邮件|普邮网 ( 鄂ICP备17011123号-4 )

GMT+8, 2024-4-20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